小康梦圆

www.maomin.org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09-18     来源:攀枝花日报      选择阅读字号:[ ]     阅读次数:

  金秋九月,行走在我市乡村,处处是丰收的画面:河谷地区,农民们张罗着收割水稻、种植时蔬;中高山地区,瓜果飘香,芒果、石榴缀满枝头;高寒山区,青花椒、核桃散发出阵阵清香。

  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中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散布在全市70个村,曾经生活穷困潦倒,生产也举步维艰。脱贫攻坚中,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、产业发展,他们有了致富奔康的“主心骨”,通过辛勤劳作,摆脱了贫困,步入了小康生活。他们就是全市的10749户脱贫户。

  产业兴 干劲足

  走进米易县仙山村,放眼望去,树木环绕,绿意葱茏,清新空气扑面而来,让人忍不住大口呼吸,颇有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的感觉。过去,仙山村虽有“仙山”之名,却无“仙山”之实,村子地处偏僻山区,山高路远,没什么产业,贫困就像这里漫山遍野的石头一样根深蒂固。

  回忆过往,村民邓国良直摇头,“小时候饭都吃不饱”。在邓国良的记忆中,仙山村是灰色的,低矮的土瓦房,上下学一个半小时的泥泞路,因25元学费辍学等等,都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。仙山村的贫困,亦是所有村民们的痛。

  以前,仙山村村民以种植玉米、土豆、水稻等基础农作物为主,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为改变贫穷的状况,在县、乡、村引导下,村民们开始种植烤烟、甘蔗等经济作物,生活有所改变,用邓国良的话来说,“手上终于有了钱”。

  然而,种植烤烟、甘蔗对于劳动力要求比较高,一家也种不了太多,劳动力的多少决定了收入。

  2004年,外出务工归乡的郭友文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。经过几年的考察,他带领村民大规模种植核桃和青花椒、枇杷、芒果等经济林木,林下套种蔬菜、玉米 等作物以及养殖牲畜、家禽,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迅速推广到家家户户,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种植结构,村民们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。

  产业发展起来了,村民们还利用当地优美的环境发展乡村游。“林木茂盛,山涧奔流,空气清新,冬暖夏凉。”郭友文说,每年都有3000多人次到山上来休闲 度假。现在村里正在积极发展康养产业,投资443万元的村史馆的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,还计划招商引资修建一条10公里的观光步道。

  离开时,记者看到村干部李桂林正在整理全村乡村振兴整村授信登记资料。“村里和信用社审核通过后,村民们只需凭身份证和土地承包证就可以贷款发展产业了,最高可以贷20万元。”李桂林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。

  仙山村通过产业发展“摘帽”,只是一个缩影。脱贫攻坚中,我市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探索建立“专家+示范户+对子户+普通户”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,发 展山地特色蔬菜、特色水果、林木业基地51.4万亩,适度规模养殖680户、示范户350户,贫困村种植养殖合作社24家。

  道路通 乡村旺

  仙山村因产业而变,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啊喇村则因为一条路,从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。

  啊喇村地处偏远,长期以来交通不便,村里的农产品运输不畅,产业迟迟不能发展。改变发生在2014年。当年,村里硬化道路从200米“长”到35公里,产业发展随之步入了快车道。

  “以前我们只能种些玉米、水稻等农作物,因为距离远,道路状况不好,经济效益更高的瓜果蔬菜种植始终发展不起来。”村民罗兴荣说,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,村里通过发展特色产业,日益兴旺起来了。

  2019年,罗兴荣通过市场考察,决定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芦笋,并带动6户村民成立合作社。如今,合作社已经吸引12户村民参加,种植规模达到100 亩,经济效益可观。“我把家里过去种玉米的10亩地换种了芦笋。种玉米收成比较好的情况下一年收入不超过2万元,而现在种芦笋纯收入超过5万元,再加上家 里种植的果树、饲养的牲畜家禽,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。”罗兴荣还计划向村上申请项目支持,建温室大棚提高产量并吸引365体育滚球:村民加入合作社,带动大家共同富 裕。

  如今,啊喇村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和发展优质水果种植、粮食产业园的同时,依靠营盘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,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,开启了老百姓“幸福通道”。

  脱贫攻坚中,我市新(改)建农村公路1985公里,一条条康庄大道让一个个昔日“沉寂”的村庄兴旺了起来。(记者 晏洁 实习记者 程礼攀)